創新金融“引擎”的探路者
——記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政協委員范卓桓
據人民政協報 蘭溪楊梅、蘭溪枇杷、蘭溪小蘿卜、蘭溪毛峰、匯潭甘蔗、蘭江蟹……說起蘭溪的六大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,范卓桓如數家珍。
作為金融從業者的他,卻對農業有著特殊的情感。如何挖掘六座“金礦”的價值,以金融力量促進農業產業發展,帶動縣域30多萬農戶致富,是范卓桓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。
金融“活水”潤鄉野
“老孫,咱們蘭溪的螃蟹品質這么好,不能因為資金和技術卡脖子。我們一起想辦法,把這件事做起來!”
2023年,范卓桓在調研中發現養蟹人孫華斌等人的困境后,立即上門走訪。這句話不僅點燃了孫華斌的希望,也開啟了一場金融助農的創新實踐。
范卓桓深知,單靠資金投入遠遠不夠。他創新推出“政銀擔”協同服務模式,整合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指導、銀行的資金支持、供銷社的銷售渠道,成立了“蟹逅美味共富聯盟”,推動基層組織聯建、養殖技術聯學、發展思路聯謀、銷售渠道聯通的“四聯”機制,實現了從傳統養殖到智能化、規模化、數字化養殖的轉變。
在范卓桓的推動下,“政銀擔”模式已累計向全市農業產業發放貸款9.8億元,成為特色產業壯大的“助推器”。
范卓桓創新探索的腳步并未停歇,他的目光又投向了蘭溪的另一張金名片——楊梅。
蘭溪是“中國楊梅之鄉”,擁有2000多畝楊梅大棚。這些被稱為“無煙工廠”的大棚,每畝能帶來3萬元收益。可是,前期投入少則六七萬元多則10余萬元的高成本,讓不少農戶望而卻步。
站在馬澗鎮的楊梅山上,望著陽光照耀下的大棚,范卓桓陷入了沉思:“現代農業設施投入少則幾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,不亞于工業企業。為什么不能像工業廠房土地那樣進行抵押融資呢?”
這個念頭在范卓桓心中生根發芽。他走遍了蘭溪的田間地頭,走訪了大量農業經營主體,聯合資規、農業等部門赴外地學習改革經驗,并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提交了《關于深化“三位一體”機制建設,助力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》的提案。
在提案的推動下,蘭溪市人民政府出臺《蘭溪市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登記實施辦法》《蘭溪市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確權登記管理辦法》,落地了全省首筆農業設施抵押貸款。
“真沒想到,我的大棚也能變成銀行認可的資產。”楊梅種植戶倪曉明的欣喜,道出了無數農戶的心聲。
創新“引擎”促振興
在蘭溪的鄉村振興道路上,范卓桓敏銳捕捉著每一個可能帶來突破的契機。他常說:“既要看清腳下的路,更要敢于走別人沒走過的路。”
在馬澗鎮養園村,面對村集體薄弱的困境和鄉賢邵進飛“我們村的發展道路該怎么走”的急切詢問,范卓桓迅速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——“鄉賢﹢村集體﹢村干部”三方共建養雞場。
他誠懇地對邵進飛說:“我們行的資金支持您在外創業,您投資入股村里辦個養雞場,幫助村集體和村民增收,村里很快會發展起來。”
這一倡議得到邵進飛的積極響應。2024年年底,總投資額為3500萬元的蛋雞全產業鏈共富養殖園,在蘭溪市馬澗鎮養園村正式投產。現在存欄14萬只蛋雞,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450萬元,輻射帶動周邊7個村社抱團共富。
2025年6月,范卓桓再次來到養園村,黨支部書記方樟杜指著山坡興奮地介紹:“產完蛋的母雞放歸楊梅園,變成‘楊梅雞’又能創造新收益!”
這條可持續的共富之路,正不斷延伸拓展,為鄉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。
永昌街道的麻金陽通過創辦的和美農業科技公司,實現了800畝果園效益提升后,便主動尋求回饋鄉梓。范卓桓了解情況后,立即聯系農業農村局、永昌街道,打造“和美儂”增收計劃:農戶可通過農商行“增收貸”投入1萬元,享受貼息后年息僅55元,認養果樹家禽即可獲得年價值1500元的農產品,3年后由農場還本。
目前,已有65戶低收入農戶參與該項目。望著豐收的果園,麻金陽不由感慨:“這種模式既提升了農場效益,又幫助農戶增收,可以說是雙贏!”
作為一名曾經從事過科技工作的人員,范卓桓對數字化建設懷有特殊的情懷。面對農村老齡化加劇的現實,他意識到:“數字鄉村建設絕不能落下任何一位鄉親。”
范卓桓發揮政協委員優勢,積極對接改革辦,并與市農業農村局進行合作,開發推出“數智村碼”。如今,已打通關聯多個政府數字化平臺,實現農業農村的數字化監管與服務全覆蓋,累計發放貸款27.78億元,其中低收入農戶發放金額2000余萬元,服務靈活就業群體6000余人,并入選2024年度長三角數字鄉村建設典型案例。
創新的種子,已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。而范卓桓,依然在路上,為強農事業探索著新的可能,照亮著更多鄉親們前行的道路。
用戶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