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嘉興市海鹽縣政協:
讓世界在“浙”里讀懂中國
據人民政協報 近日,塞爾維亞青年訪問團來到作家余華的故鄉——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,對眼前這面矗立在沈蕩谷倉文化產業園的“世界版余華文學墻”頻頻發出贊嘆,認為這是中外游客觸摸文學與連接鄉愁的情感紐帶。書墻落成的背后,正是海鹽縣政協探索“議事國際范 協商在‘縣’場”工作,以國際化視野助力農文旅發展的生動縮影。
今年以來,海鹽縣政協依托海鹽與高校共建的“鄉村課堂”平臺,邀請美、英、俄、韓等國家的40余位外國留學生和“洋”居民走進鄉村、走進政協,感受中國式協商民主在基層的鮮活實踐。
外籍人士先后來到海鹽縣各鄉鎮,體驗采茶炒茶、古法釀酒、海鹽滾燈等傳統技藝,并在海鹽縣政協聯系界別群眾服務站,傾聽協商故事。作為通元鎮豐義村“礦山蝶變”專題協商的親歷者,俄羅斯留學生袁違星對委員、部門和群眾面對面協商的模式印象深刻。今年以來,豐義村引入燈塔餐廳、彩虹餐廳等10余個新業態,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網紅打卡點,同時新建停車位1200個,完成景區全域雙語標識設置,累計接待游客超130萬人次,旅游收入突破3800萬元。
外籍人士的深度參與,為海鹽發展拓寬思路,更推動中國故事實現從“向外講述”到“以外傳外”的二次傳播:伊朗籍學生波漢將協商體驗推向國際社交平臺,累計瀏覽量破百萬;巴基斯坦留學生高州制作的短視頻《茶香里的中國密碼》,入選省委宣傳部“HI CHINA!我的中國故事”展示活動;外籍人士來海鹽參與協商活動作為學習案例,被用于柬埔寨奉辛比克黨干部網絡研修班授課,成為協商民主國際傳播成果轉化的生動注腳。
從沈蕩的“余華書墻”到通元的“礦山蝶變”,從武原的“日出經濟”到秦山的“古村新韻”……海鹽縣政協為講好中國式協商民主故事提供了“浙里協商”的鮮活樣本。
“讓外籍人士從見證者、傾聽者轉變為講述者,是我們推動履職實踐本土化和國際化的重要一步。”海鹽縣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,未來,縣政協將不斷拓展協商民主的對外傳播形式,讓每一場基層協商、每一處城鄉風景,都能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“窗口”。
用戶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