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人民政協報 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“楓橋經驗”,源于浙江紹興諸暨楓橋鎮干部群眾的創造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堅持和發展“楓橋經驗”作出重要指示,為“楓橋經驗”賦予新的時代內涵,使其在服務群眾、化解矛盾等工作中發揮出更大效能,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。
浙江省紹興市政協堅決扛起“楓橋經驗”發源地的使命擔當,堅持黨的領導、統一戰線、協商民主有機結合,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推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與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相結合,以“同心向黨·同向同行”為引領,創新開展“知行政協·越系列”建設,著力提升“知”的高度、“行”的力度和“越”的氣度,扎實推進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高質量發展,為忠實踐行“八八戰略”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。
推動“浙里協商·越商越好”,提升協商議事效能
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適應主體多元多樣新趨勢,彰顯整體協同的治理理念。紹興市政協堅持以提升質效為導向,健全常態化、多層次、分類別的協商議政格局。
注重“商”的精度。主動向市委請示匯報,共同制訂市委市政府市政協年度協商計劃,編制大表分解落實。緊緊圍繞市委“加快建設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共富示范市”部署,2項重大議題以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形式、6項重要議題以主席會議形式、14項重點議題以專題協商會和協商座談會形式開展協商。
拓展“商”的深度。堅持以小切口推動解決大問題,力求把議題找準、把對策提實。圍繞“十五五”規劃編制,明確9個子課題,赴發改、經信、商務等10多個部門調研座談、出謀劃策。堅持“多年同主題、年度有側重”,連續3年把“堅持好、發展好新時代‘楓橋經驗’”作為協商重點,在“城市版”基礎上接續協商“行業版”,實現深度建言。充分發揮協商式監督優勢,健全“公益越監督”“知行·越監督”機制,推動破解古纖道本體修繕報批、曹娥江東排項目等問題。
提升“商”的效度。堅持圍繞中心、服務大局,健全協商成果采納、落實和反饋機制,采取分層分類、專題專項、集中梳理、清單表格等4種反饋形式,更好促進協商成果轉化運用,助力黨委政府出臺《塑造對外開放新優勢實施方案》等政策舉措。建立提案工作“一有兩得”機制,以立有標準、提得精準,推動辦得用心。
推動“協力共富·越融越富”,放大履職為民成效
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致力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紹興市政協堅持發揮委員特長專長,廣泛開展服務為民活動,助推共富更加可及有感。
融眾智促共富。把服務群眾深度融入建言資政,開展“全域打造和美越鄉共富片區”等課題調研,促成全市共富片區拓展至60個。累計舉辦“有事好商量”46場,圍繞“醫保惠民”等民生實事,組織政協委員、群眾代表與相關部門面對面協商,助推落實落地。以嵌入融合、開放包容為原則,主席會議成員下沉民生議事堂開展活動。越城區引導委員積極鏈接龍頭企業,設立青年創客空間;嵊州市依托15個“民生議事堂”推動解決了青年就業創業難題34個;柯橋區中國輕紡城政協委員會客廳圍繞“共話數智 創新發展”開展議政,促成研究機構與紡織企業的項目合作。
融界別促共富。深化“楓橋式”界別工作法,引導委員把“楓橋經驗”運用到聯系服務界別群眾中。上虞區建立“界別聯系共富項目”機制,助力項目18項,服務解難23個,覆蓋群眾超千人次;諸暨市依托法律領域委員專業優勢,組建“會客廳說法”宣講團,以“法潤諸暨”助力共同富裕;新昌縣常態化開展“上金山·助共富”行動,10多家委員企業為金山村新增就業崗位100多個。
融民情促共富。優化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管理制度,主席會議成員帶頭深入基層察民情、訪民意、聽民聲,重大社情民意在每月市級四套班子主要領導碰頭會上研究交辦。今年以來,助推解決了杭紹臺高速紹興城區免收通行費等13個民生問題。
推動“數字政協·越貫越通”,塑造高效協同運行體系
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聚焦事前、事中、事后的“全鏈條”,堅持閉環處置、高效治理。紹興市政協堅持打造“數字政協”,開發上線“履職一件事”應用,切實以數實貫通、一體集成,推動委員履職提質增效。
多端貫通聚共識。深化“同心傳播矩陣”建設,注重報、網、微、屏協同發力。在紹興日報、電視臺分別推出協商民主、政協之窗欄目。用好掌上“學習在線”,開設委員讀書群,組織線上學習交流。
多面貫通提效能。今年以來,“履職一件事”處理數據1850條,全面實現提案、社情民意信息等全過程在線閉環運行。
多維貫通激活力。依托“委員履職畫像”場景應用,優化“三把尺子、五個維度”履職評價體系,實現即時量化評價。114位委員、15個界別履職得分90分以上,委員履職積極性明顯提升。
推動“委員之家·越聯越親”,增強團結聯誼功能
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的靈魂是堅持走群眾路線,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。紹興市政協堅持為委員搭平臺、建渠道、創環境、優服務,切實把人民政協建設成為委員之家、民主之家、團結之家。
加強黨建聯建。優化履職臨時黨組織設置,健全黨員委員參加雙重組織生活的制度機制。注重發揮黨員委員先鋒模范作用,明確6個方面18條具體要求,引導黨員委員以“三個更加、兩個更高”標準在政協履職中爭做表率。
加強走訪聯絡。搭建“越鄉情”平臺,制定《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辦法》,持續開展港澳臺僑和外資企業服務月活動,提出優化營商環境對策建議,助解人才政策落地、隨遷子女教育等問題。
加強學習聯系。堅持“請進來”“走出去”,每年組織委員集中開展學習培訓,每季度組織“知行講壇”暨重點關切問題情況通報會,幫助委員持續筑牢思想根基、熟悉市情政情、提升能力素質,以高質量履職建言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。
用戶登錄